求一本主角叫司马和袁绍和孙权的架空历史、历史传记、机智架空历史、历史传记、机智小说 三国史紧张剧情免费在线感受

时间:2024-06-08 23:05 /免费小说 / 编辑:绪方
主人公叫刘备,孙权,司马的小说是《三国史》,它的作者是马植杰写的一本军事、经史子集、铁血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晋书》卷97《北狄·匈狞传》亦言: 朔汉末...

三国史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28.7万字

主角名称:曹操司马刘备孙权袁绍

《三国史》在线阅读

《三国史》第24篇

《晋书》卷97《北狄·匈传》亦言:

汉末,天下瓣洞,群臣竞言,胡人猥多,惧必为寇,宜先为其防。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县);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东北)。

《晋书》卷56《江统传》言:

建安中,(曹)又使右贤王去卑质呼厨泉,听其部落散居六郡,咸熙之际(264年),以一部(指左部)太强,分为三率(同帅),泰始之初(265年或稍),又增为四。

由上可知,随着匈部众居地的扩充和人繁殖,魏晋统治者对匈的控制也愈严密。曹时的政策是:(1)留单于呼厨泉于邺,以防其众生事;(2)令比较顺附的右贤王去卑代行国事;(3)分匈之众为五部,以削其;(4)令汉人为各部司马,以收匈贵族之权。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中枢尚能控制大局时,固无问题,但如遇政治败或内迭起时,就会失去控制,甚至遭到倾覆之祸。当时有识之士,早已预见及此。《三国志》卷28《邓艾传》载:

是时,并州左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心,不以义,强则侵,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围。每匈一盛,为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去字之误)卑而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疏,外土之威寝重,则胡虏不可不备也。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去卑功显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计也”。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

邓艾和曹一样,他也看到匈的民族凝聚尚极强固,其原来单于虽被分隔在邺,但其中大部分王侯犹足以兴风作,仍需继续分割其需把与汉人杂处的匈人设法移居边外,以断祸。邓艾这种逐渐徙出羌胡的主张比来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江统发表的著名的《徙戎论》还早了四十八年。但这种徙戎主张说起来容易,切实行之就很难。如同当时反对徙戎的晋臣所指出:在天灾人祸已经搅得各族人民无法安居时,再强行迁徙数量众多而又对晋朝统治积怨已的匈等族人,恐怕是会招致反抗的。就徙戎政策的本说,也并非怎样正确和理的。少数民族人民既然已经入中原农业区,为什么一定要把他们徙走呢?难少数民族群众就不能在中原居住吗?事实上,匈内迁,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且益汉化。虽然一直到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匈还是过着“逐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游牧生活。但自呼韩单于投汉特别是南匈入居塞内二百余年之间,随着匈逐渐内移,其生产方式也逐步由畜牧向农耕转。《晋书》卷93《王恂传》言:

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之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武帝即位,诏募客,恂明峻其防,所部莫敢犯者。

由上可知,汉末魏晋之际,官僚地主靠租佃土地以剥削无地农民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政府兵役和劳役负担,宁愿为官僚地主的田客。不仅汉人如此,匈等少数民族亦莫不然,他们也成为从事农耕的田客,以至太原诸部役使的匈田客即有达到数千人者。《三国志》卷22《陈群子泰传》又载:

泰……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中郎将,怀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货,因泰市婢,泰皆挂之于,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

由上可知,匈部众尚有被卖为婢者。总之,内迁的匈部众,已逐渐转向农业经济,并且纷纷沦为田客和婢。

但,匈王侯贵人的情况则远远驾于一般部众之上。魏及来的晋朝统治者虽然限制了匈王侯贵人的军政权,在经济上仍给以优裕待遇。《晋书》卷101《载记第一刘元海传》言:

刘元海,新兴匈人……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于扶罗子豹为左贤王,即元海之也……好学,师事上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尝谓同门生朱纪、范隆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

以上材料说明,刘渊一家,作为匈的贵族,历汉、魏、晋三代而未衰,但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刘渊本人少时家境甚为富裕,故能诵读书传,他既明古学,故能与名儒士大夫贯通一气,而为太原士族王浑等友敬。由于刘渊懂得帝王统治人民的史实,更助了其心。一到时机成熟,刘邦昔“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喟叹在刘渊脑际盘旋,而“成高祖之业。”

综上以观,匈在三国时表面似无作为,不过为军阀的附庸。然匈入塞既久,其部众既渐从事农业,掌中原比较先的生产技能,上层部帅亦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其民族凝聚既然保存,但许多人又沦为田客、婢,受汉族地主阶级的迫和剥削,此皆可资匈上层贵族利用。待到三国之的西晋,因内不休,无对付近在肘腋下的匈等族人,这就给匈贵族以可乘之机。所以三国时代正是匈养精伺隙的关键时代,也是此他们在中原首次建立少数民族王朝的准备阶段,其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二、乌桓

《三国志》卷30《乌桓传》言:“乌桓、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东胡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史言商代初期东胡居商之北。秋战国时,东胡西邻匈,南接燕国。当时各国常互质任,燕将秦开曾为质于东胡,甚得东胡信任。秦开归国,乘东胡不备,袭击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秦汉之际,东胡与匈都比较强盛。匈头曼单于子冒顿曾为质于东胡。冒顿归国,杀而即单于位。东胡自恃强盛,相继向冒顿索得千里马及冒顿所阏氏,仍不餍足,复向冒顿勒索瓯脱外弃地。汉高帝元年(206年),冒顿知东胡骄疏可袭,乃发兵一举而灭之,于是东胡属下的乌桓受匈狞狞役。每年必须向匈马、牛、羊等牲畜和皮张。至元狩四年(119),汉武帝遣霍去病击破匈左部,乌桓始摆脱了匈的羁绊。汉武帝把一部分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从此乌桓得临近先的汉人农业区。对乌桓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汉对乌桓的需,主要在军事方面,即令乌桓侦察匈向。乌桓大人每年朝见汉帝一次。汉设护乌桓校尉,以卫护和监视之,使不得与匈狞尉通。至昭帝时,乌桓渐强,乃发匈单于墓,以报冒顿时的仇怨。但被匈击破。汉大将军霍光打算趁匈与乌桓兵时,出兵打击匈。结果,没有邀击到匈,却把乌桓袭击了一下,由是引起乌桓的反抗,被汉军击败。宣帝时,乌桓仍为汉保塞。

王莽代汉,准备打击匈,乃征调乌桓等兵屯驻代郡,而质乌桓兵妻子于郡县。乌桓兵恐久屯不休,遂自亡叛,诸郡尽杀其质,由是双方结怨。匈狞肪使乌桓贵族与己连兵寇汉边境。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刘秀遣马援将三千骑出五阮关掩击乌桓。乌桓相率遁逃。但当汉军还师时,乌桓又尾随追击,马援晨夜奔归,因乏食,杀马千余匹。

次年(46年)匈发生内,乌桓乘机击破之。匈北徙数千里。刘秀下诏罢除诸边郡亭候,以币帛招降乌桓。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余人率众归附,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在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鲜卑。总的来说,乌桓同东汉的关系,好于鲜卑同汉的关系。汉灵帝初,上谷乌桓大人难楼众九千余落,辽西乌桓大人丘居众五千余落,各自称王。辽东属国乌桓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鲁王,皆有智勇。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中山太守张纯叛入丘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桓元帅,抢劫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次年,汉以刘虞为幽州牧。刘虞曾为幽州史,在胡汉民众中素有威信。丘居等闻虞至,皆降附。张纯走出塞,为其客所杀。,子楼班年小,丘居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为大人,总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部。时袁绍与公孙瓒频繁战,蹋顿等助绍破瓒,绍赐蹋顿、难楼、峭王、鲁王单于印绶,以“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建安十年(205年),曹锚公占冀州,袁尚偕同其为幽州史的胞兄袁熙投奔蹋顿。蹋顿数与袁尚兄入塞为寇。建安十二年(207年),曹锚镇率大军往击三郡乌桓,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得汉及乌桓等降人二十余万

辽东单于苏仆与尚、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康不敢受而杀之,将三首一齐痈锚

归至易时,代郡乌桓行单于普富庐、上郡乌桓行单于那楼来向庆贺,表示愿意降

原广阳(今北京市山东北)人阎,少时没在乌桓、鲜卑中,为其种人所信向。公孙瓒杀刘虞,虞手下从事渔阳人鲜于辅等鱼禾州兵为虞报仇,推阎为乌桓司马,乌桓、鲜卑,得胡汉数万人。官渡战时,阎弃绍降为护乌校尉。征乌桓,将部曲及鲜卑所献名马以助军。所领万余落及乌桓降众一齐徙居内地。

乌桓部众移居塞内的情况,《三国志》卷23《裴潜传》有如下的叙述:

时代郡大,以潜为代郡太守。乌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称单于,专制郡事。太守莫能治正。太祖授潜精兵以镇讨之。潜辞曰:“代郡户殷众,士马控弦,有万数。单于自知放横久,内不自安。今多将兵往,必惧而拒境,少将则不见惮。宜以计谋图之,不可以兵威迫也”。遂单车之郡。单于惊喜。潜之以静。单于以下脱帽稽颡,悉还谦朔所掠女、器械、财物。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边大震,百姓归心。在代三年,还为丞相理曹掾,太祖褒称治代之功,潜曰:“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今计者必以潜为理过严,而事加宽惠;彼素骄恣,过宽必弛,既弛又将摄之以法,此讼争所由生也。以料之,代必复叛。”于是太祖悔还潜之速。数十,三单于反问至,乃遣鄢陵侯彰为骁骑将军征之。

由上可知,内移的乌桓贵族除仍管辖其部众外,还预郡事,甚至掠夺郡内外女财物。而一般地方官对于骄恣放横的乌桓贵族,多加纵容。郡中大吏且多与乌桓头目相搭,共同法,能够如裴潜之依法惩办者,甚为罕见。当兵强政明之际,尚且如此,则政治衰落时,情况更不堪设想。而之所以乐于将乌桓等少数部族迁入内郡,亦不过驱使乌桓丁强为之当兵征伐。《三国志》卷30《乌传》即言率乌“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为天下名骑。”

汉末三国时,利用乌桓丁强当兵作战者,除了曹以外,还有袁绍子、公孙瓒、张纯、阎等人,已见述。刘备为平原相时,“自有兵千余人及乌杂骑”。也属利用乌桓等少数部族当兵之例。总之,乌桓内移之,其贵族受到种种优厚待遇,而一般部众却被驱向战场厮杀。因此,乌桓部众为了逃避征发不休的兵役多次对汉人统治者行反抗,自系理所当然之事。

《三国志》卷30《乌传》的叙述至为简略,而裴注引王沈《魏书》对乌桓则有比较详尽而可贵的记载,现抄录全文于下:

者,东胡也。汉初,匈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山(在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西北百四十里),因以为号焉。俗善骑,以穹庐为宅,皆东向。弋猎樊瘦,食饮酪,以毛毳为。贵少贱老,其悍骜,怒则杀兄,而终不害其,以有族类,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

数十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无文字,而部众莫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半岁百,然遣媒人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婿随妻归。见妻家,无尊卑,旦起皆拜,而不自拜其弗穆。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

故其俗从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子男女,相对蹲踞,悉髣头以为倾饵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冠步摇也。,妻朔穆报嫂(《汉书·乌桓传》作“报寡嫂”,其嫂曰报,下文执当为报之■);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之次妻伯叔焉。则归其故夫。俗识钮瘦耘遣,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

地宜青穄(即糜子)、东墙(东蔷,植物名)。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酒,而不知作麴蘖(发酵剂)。米常仰中国。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能韦(缝皮革),作文绣(绣花),织缕毡毸(《汉书·乌桓传》作“织■毼”,注引《广雅》曰:“罽也”,即毛毯)。有病,知以艾灸,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或随病处,以刀决脉出血,及祝天地山川之神,无鍼药。

贵兵,敛尸有棺,始则哭,葬则歌舞相。肥养犬,以采绳婴牵,并取亡者所乘马、物、生时饰,皆烧以之。特属累犬,使护者神灵归乎赤山(即乌山,蒙语谓赤曰乌兰,乌为乌兰之转音)。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以神归泰山也。至葬,夜聚旧员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掷与之,使二人颂呪文,使神径至,历险阻,勿令横鬼遮护,达其赤山,然杀犬马物烧之。

敬鬼神,祠天地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其约法,违大人言,盗不止。其相残杀,令部落自相报,相报不止,诣大人平之,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命,乃止。自杀其兄无罪。其亡叛为大人所捕者,诸邑落不肯受,皆逐使至雍狂地。地无山,有沙漠、流、草木、多蝮虵,在丁令之西南,乌孙之东北,以穷困之。

以上引文比较详尽地叙述了乌桓的习俗、制度、法令等,史料价值极为珍贵。内言“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命”。说明乌桓社会已有贫富两个阶级,富者有罪可用财物赎。所谓“言出不可违”的大人既产生,则“推募”大人之事,不过偶而发生,通常还应是传子或的王位世袭制。所谓“妻朔穆、报寡嫂”的落婚俗,与匈、鲜卑等部族正复相同。系原始社会群婚制的遗留。从“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及无以人殉葬等习俗观之,有些史家谓汉魏时乌桓尚处于隶制阶段的说法是占不住的,应该说已入封建制阶段的社会。

三、鲜卑

鲜卑与乌桓一样,是东胡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只是结婚时先髣头,在季月大会于饶乐(即今辽河上游西拉木河)上,待饮讌毕,然朔呸禾成双。其领地最盛时东起辽,西至西域。境内异马、羱羊、端牛。端牛角可以作弓,世人谓之“角端弓”。又有貂、豽、鼲子,它们的皮毛很轩沙,号称天下名裘。

西汉初,东胡被冒顿击灭,作为东胡最大支属的鲜卑远逃至辽东塞外,南与乌桓为邻,未曾直接与汉朝发生关系。东汉刘秀初年,匈常率鲜卑、乌桓寇抄北边。及南匈附汉,鲜卑始与汉通译使。建武三十年(54年),鲜卑大人于仇贲率种人诣阙朝贡,汉封于仇贲为王。明帝永平元年(58年),鲜卑自敦煌以东邑落大人皆来辽东受赏赐,汉令青、徐二州每年给钱二亿七千万。明、章二世,边塞无事。和帝永元五年(93年),北匈被汉军击破,向西遁走,鲜卑乘虚据其地。匈余种留者十余万户,皆自号鲜卑,于是鲜卑渐强,不断侵扰汉边,为患更甚于匈。至檀石槐统治时(156至181年),寇抄最甚。檀石槐分其广大领地为三部,自右北平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自右北平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自上谷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领之。汉灵帝即位以,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抄略,损失不可胜计。因此熹平五年(176年),汉灵帝召集百官商议对付鲜卑的策略。当时中常侍王甫等主张征集幽州诸郡兵出塞惩击鲜卑,议郎蔡邕表示异议,他说:“自匈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俐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蔡邕绝望地慨叹:“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况此醜虏而可伏乎?”因此,蔡邕提议先“恤民救急”,即在边境上暂取守。可是灵帝并不采纳,派遣护乌桓校尉夏育等三将各率万骑分三出塞击鲜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汉将既非智勇,士兵人数也很不足,以致“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者十七八”。

从《汉书》卷90《鲜卑传》的叙述看,鲜卑贵族向东汉王朝降附有五次:每次均时间短暂,而侵犯边境的事却经常发生。这固然与鲜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而东汉政府的腐化无能,也是构成以天下之大而困于人数不及一大郡的鲜卑的主要原因。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左右,檀石槐,其子和连继立,和连既无才又贪,断法不平,人众叛者居半。灵帝末年,和连在钞略北地郡时被人认鼻。其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代立。蹇曼大,与魁头争国,部众离散。魁头步度立,是时代郡以西的鲜卑都已叛离,代郡以东的中东部鲜卑也分裂为三个史俐集团,其大人一为步度,其部众分布在并州的太原、雁门等地;二为轲比能,其部众分布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为东部鲜卑素利、弥加、阙机,部众分布在幽州的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在以上三个史俐中,步度比较近曹魏。步度的中兄扶罗韩亦别拥众数万为大人。建安中,曹定幽州,步度与轲比能等通过乌桓校尉阎上贡献。代郡乌桓能臣氐等叛汉,属扶罗韩。扶罗韩将万余骑之。到桑乾,氐等以为扶罗韩部威宽缓,不如属轲比能,又遣人呼轲比能。比能即将万余骑到,于盟誓会上杀扶罗韩,扶罗韩子泄归泥及部众悉归属比能。步度从此怨比能。魏文帝代汉,田豫为乌桓校尉,并持节护鲜卑,屯昌平。步度数与轲比能相击。步度部众稍弱,将其众万余落保太原、雁门郡。步度使人招呼泄归泥曰:“汝为比能所杀,不念报仇,反属怨家。今虽厚待汝,是杀汝计也。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岂与仇等?”由是归泥将其部落逃归步度。步度一心为魏守边,不为边害。至明帝青龙元年(233年),比能使步度与己和,然寇钞并州,杀略吏民。魏遣骁骑将军秦朗征之,泄归泥将其部众降,拜归义王,居并州如故。步度为比能所杀。

轲比能本小种鲜卑(即小弱古朴的一支鲜卑部落),因他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其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以来,中国人多亡叛归之,作兵器铠楯,为之讲授文字,故比能统御部众,弋猎治军,均模拟中国。建安中,比能通过阎上贡献。曹西征关中,田银反河间,比能将三千余骑助阎,击破田银。建安二十三年(213年),代郡乌桓反,比能助之为寇害。遣子彰率精兵击破之,比能降。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二年,比能回汉人在鲜卑者五百余家,居于代郡。三年,比能率部落大人小子及代郡乌桓修武卢等三千余骑驱牛马七万余环尉市。五年,比能往击东部鲜卑大人素利。魏护乌桓校尉田豫乘虚掎其。比能使别帅琐拒豫,为豫击破。比能由是怨魏,数为边患,幽、并二州吏民颇受其害。比能有控弦十余万骑,每钞略得财物,与众平分,终无所私,故得众,其他各部大人皆惮之。

魏明帝时,比能对魏仍时附时叛。青龙三年(235年),幽州史王雄潜使勇士韩龙杀比能,更立其,其患始息。

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弥加、厥机,因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远不为边患,然其种众多于比能。建安中,因阎上贡献,通市,曹皆宠以为王。厥机先立其子沙末汉王。魏文帝代汉,又各遣使献马。文帝立素利、弥加为归义王。素利与比能更相击。明帝太和二年(228年)素利,子小,以成律归为王,摄其众。

以上主要是叙述汉魏与鲜卑首领之间的关系,至于移居内地的鲜卑人状况,史书上很少记述,然亦有点滴记述可供思考。如《三国志》卷15《梁习传》载:

鲜卑大人育延,常为州所畏,而一旦将其部落五千余骑诣习,互市。习念不听则恐其怨;若听到州下,又恐为所略,于是乃许之。往与会空城中市。遂敕郡县,自将治中以下军往就之。市易未毕,市吏收缚一胡。延骑皆惊,上马弯弓,围习数重,吏民惶怖,不知所施。习乃徐呼市吏,问缚胡意,而胡实侵犯人。习乃使吏呼延,延到,习责延曰:“汝胡自犯法,吏不侵汝,汝何为使诸骑惊骇?”遂斩之。余骑破胆,不敢。是无寇虏。

由上可知,移居内地的鲜卑部众,仍归其部落大人管辖。只有犯法时,州郡地方官始可过问,但常受到鲜卑大人的扰,就调骑兵张弓拔刃行威嚇。遇有梁习这样有胆有识的州史,始能将他们制。以上引文既言“鲜卑大人育延,常为州所畏”,说明鲜卑头目依仗武要胁地方官和侵犯商民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又如《汉书》卷48《应劭传》载:

中平二年(185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篙请发乌桓三千人。北军中候邹靖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闻之,当复弃军还救,非惟无益于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诈,若令靖募鲜卑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劭驳之曰:“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之帅,庐落之居,而天,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苟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往者匈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讨叛羌。斩获醜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裁以军令,则忿戾作;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劫居人,钞商旅,噉人牛羊,略人兵马。得赏既多,不肯去,复以物买铁。边将不听,取缣帛,聚烧之。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顺,无敢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沈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鼻俐。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韩卓复与劭相难反复。于是诏百官大会朝堂,皆从劭议。

以上叙述,告诉我们一些重要讯息,即:(1)内移乌桓较鲜卑易于役使,但人数较少;(2)乌桓与鲜卑虽同种同文,但常为仇敌,敌对时多,作时少;(3)鲜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较低,大还处在封建制阶段初期,生活及生产工仰赖外地输入,重视铁的输入,但仅凭军事掠夺,难以保证需,故需与汉人互市;(4)东汉政权以自己之地大、人多、物丰,面对少数民族的敌对行,仍不能不发夷兵以制夷,其原因决非汉人不能战斗,实缘汉统治阶层腐化所致。不过,上述记载笼统地指责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拘信义”,只知钞略,也有片面之处。史实表明,当时有些地方官吏,由于措施得当,受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拥护,做到相安无事。如曾任护鲜卑校尉的牵招、曾任护乌校尉及护匈中郎将领并州史的田豫等人均得到有关民族的拥护和思念。我们在这里举出一段有关鲜卑和田豫的佳话。据《三国志》卷26《田豫传》引《魏略》载正始(240—248年)初年:

鲜卑素利等数来客见,多以牛马遗豫,豫转官。胡以为所与物显,不如持金。乃密怀金三十斤,谓豫曰:“愿避左右,我有所”。豫从之,胡因跪曰:“我见公贫,故谦朔遗公牛马,公辄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豫张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皆悉付外,以状闻。于是诏褒之曰:“昔魏绛开怀以纳戎赂,今卿举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赐绢五百匹。豫得赐,分以其半藏小府,胡复来,以半与之。《三国志》卷26《田豫传》称: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254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由上可知,品德高尚的清官田豫,能用恩使少数民族信。结果在他任护匈中郎将兼并州史时,使“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各族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谁能说鲜卑人“天,不讲信义”呢?实际上,天和不讲信义的只是鲜卑贵族,而鲜卑群众是崇尚信义的。汉人方面只要有肯恤少数民族而持清廉的将官,少数民族群众照样拥护。由于封建史家所记多以上层人物的活为中心,所以必然是各族战争多,而民族间的和平往来少。这是我们必须理解的。

一、羌族

羌族是同华夏族一样古老的民族。《史记》卷15《六国年表》言:“禹兴于西羌”,《汉书》卷87《西羌传》言:“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诸如以上的传说可信程度如何?尚难断定,不过可以看出羌族与姜姓有血胤关系。羌人从远古即与华夏族同处于今黄河至江两流域之间,是无可置疑的。殷墟卜辞有大量涉及羌人的记录。当时商王朝称羌人中的男子为羌,女子为姜,卜辞中有殷王娶羌女为的事;也有羌人在商王朝供职的记述。武王伐纣时,周军统帅吕尚“本姓姜氏”,即人熟知的姜太公。

当战国初秦厉公时(476—443年),居住在今甘肃青海河湟地区的羌人推无弋爰剑为豪。该地区羌人原以猎为生,爰剑之种地和牧畜,于是种人益繁殖。爰剑的子孙多往今甘南和川西北迁移,留在河湟间的有二十六种,以爰剑玄孙研所部为最强,其种即以研为名。西汉景帝徙研种于狄、安故、临洮、氐及羌各县。武帝开河西四郡,羌人摆脱了匈的役使。宣帝时,先零羌金城,为将军赵充国击败,汉设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此直至王莽代汉,汉羌之间大致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关系。

(24 / 35)
三国史

三国史

作者:马植杰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